发布日期:2024-12-29 09:12 点击次数:76
刘某,女,40岁,2023年4月22日就诊。主诉:反复月信时刻咽痛、咳嗽1年余。患者1年前无赫然诱因出现月信期咽痛,2~3天后咳嗽,痰黄,容易咳出,服伤风药后症状有所改善,月信法例后症状徐徐隐藏。后每于月信时刻出现咽痛,症状与前同样,近1年共出现10次。上次月信2023年4月1日,咽痛,发烧,于当地病院输液5天后好转(具体用药省略)。平素月信周期25~28天,经期5天,量可,色暗、有血块。近日自发混身不适,遂来诊。现时:混身不适,咽部异物感,无咽痛、发烧,怕冷,乏力气短,自汗,心悸,口干口苦,食欲可,入睡繁重,小便可,大便日一滑,偏干。舌质暗全国约炮,苔白腻。
会诊:经行伤风(少阳郁热,营卫不和)。
治则:清解郁热,吞并营卫。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:
国产视频精品在线偷拍柴胡12g,黄芩9g,法半夏12g,党参12g,生甘草6g,桔梗6g,桂枝12g,白芍12g,赤芍12g,茯苓12g,陈皮12g,牡丹皮12g,当归12g,生白术12g,薄荷(后下)6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,旦夕分服。嘱其慈祥伤风症状,若未服完药即出现发烧,则调方先治其发烧。
4月29日二诊:服药时刻未出现咽痛、发烧,现恰恰经期第2天,咽部异物感好转,大便日一滑,偏干。
守上方加桃仁9g。5剂,煎吃法同前。
5月7日三诊:5月2日月信已止,无咽痛、发烧、咳嗽等,仍怕冷,后背赫然,汗出已平方,乏力气短,偶有心悸,心烦,口苦,大便日一滑,质可。方用升阳益胃汤合生脉散加减:
生黄芪30g,党参12g,麦冬12g,五味子6g,生白术12g,茯苓12g,炙甘草6g,陈皮9g,法半夏9g,防风6g,羌活6g,柴胡6g,黄芩9g,白芍12g。7剂,煎吃法同前。
5月25日四诊:诸症均有好转,月信将至感。舌质暗,苔薄白腻。继服初诊方5剂,煎吃法同前。
随访数月,患者未再出现经行伤风症状。
按 “经行伤风”是指每值经行前后或恰恰经期出现伤风症状,经后徐徐缓解,又称“触经伤风”。《古今医鉴》云:“治妇东谈主遇经行时,沿身难堪,昆仲麻木,或生寒热,头痛,眼眼花晕,此乃触经伤风。”该患者平素情感不畅,少阳疏泄不利,肝郁气滞,日久郁而化热,郁热伤阴,热扰心神,故出现口干口苦、心悸失眠、大便偏干等发达;气郁痰阻,则出现咽喉异物感;平素体虚,卫气不固,营卫不和,则发达为乏力气短、怕冷、自汗等症。轮廓辨证,属少阳郁热、营卫不和之证。
《伤寒论》云:“伤寒六七日,发烧,微恶寒,肢节烦疼,微呕,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”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,兼有两方功效,既能清解少阳郁热,又能吞并营卫,还具有扶正黜邪之功。“血弱气尽,腠理开,邪气因入,与浩气相搏”是小柴胡汤证产生的进攻原因,该患者素体气虚,卫阳不密,经行阴血下注于胞宫,体虚益甚,此时血室正开,腠理疏松,卫气不固,风邪乘虚侵袭,故常发达为经行伤风,经后因气血渐复,则邪去表解而缓解。
治以柴胡桂枝汤为基本方,因其伤风时易咽痛,故加桔梗以利咽;因其舌苔腻,痰湿内阻,故取二陈汤之意,加陈皮、茯苓;因其平素脾虚,乏力,又有郁热内存,故仿加味落拓散之意,加牡丹皮、当归、白术、薄荷。因患者至经期发烧,有血分伏热可能,用牡丹皮又能透血分之热,此朱丹溪之意也;因患者大便干,故用生白术以通大便,此北京名医魏龙骧之训导也。
《金匮要略》云:“夫病痼疾,加以卒病,领先治其卒病,后乃治其痼疾也。”初诊时嘱患者慈祥伤风症状,若出现发烧,即《伤寒论》所谓“热入血室”,则属于“卒病”,应调治方中药物剂量,先治其发烧。齐门名中医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病院主任大夫赵进喜以为,小柴胡汤在调整发烧时应严防原方的比例,柴胡与黄芩比例为8∶3方能得回佳效,临床常用北柴胡12g、银柴胡12g、黄芩9g,屡用屡验。二诊时,患者未出现伤风症状,月信已至,有血块,遵宇宙老中医药众人学术训导经受责任率领本分沈绍功“经前调气”“经期调血”“经后调肾”的原则,加桃仁以活血化瘀。三诊时,患者月信已止,乏力气短、怕冷等症状赫然,以脾虚清阳不升为主,故以升阳益胃汤加减,又互助生脉散、小柴胡汤等方以益气养阴、清解郁热。
《伤寒论》云:“病东谈主脏无他病,时发烧,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先那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”教唆调整发作性疾病时,应在其发病前用药,《灵枢》所谓“无迎逢逢之气,无击堂堂之阵。刺法曰:无刺熇熇之热,无刺漉漉之汗,无刺浑浑之脉”亦即此意。四诊时,患者月信将至,尚未出现伤风症状,故“先那时”调整,予初诊方5剂,清解郁热、吞并营卫、扶正黜邪,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。(刘江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病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调整身手请在大夫率领下使用。)
源头:中国中医药网全国约炮
本站仅提供存储就业,悉数本体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本体,请点击举报。